用真金白銀說話!中國承諾採購美國大豆——能回到貿易戰前的水準嗎?

2025-11-10

中國承諾在未來幾年購買美國大豆,這一舉動為在兩國貿易戰中受挫的美國農民帶來了一絲希望。然而,美國農業市場受到的傷害可能已難以完全彌補。

近年來,中國將目光轉向巴西等替代供應國,而美國農戶的選擇卻十分有限。長期以來,中國一直是美國大豆出口的最大買家,占總出口量約一半。

美國農場局聯合會經濟學家Faith Parum表示:“我們在上一次貿易戰中失去的市場份額,從未真正奪回。”她指的是始於2018年的中美貿易戰——當時正值特朗普總統的第一任期——而如今在其第二任期內仍未完全結束。

“雖然中國的大豆總需求保持強勁,但過去幾年他們大多從巴西進口,”Parum告訴《MarketWatch》。據她介紹,僅今年巴西就向中國出口約25億蒲式耳的大豆,而美國出口相對較少。

根據白宮11月1日宣佈的協議,中國將在今年最後兩個月至少購買1200萬噸美國大豆,並在未來三年內每年購買至少2500萬噸。在此之前,中國在始於9月的新銷售年度中尚未採購任何美國大豆。

Parum表示,這項採購承諾“讓我們回到了貿易戰前的水準”,“這是一個良好的起點,如果市場條件有利,實際採購量可能超過最低限額。”

她認為,如果協議能完全落實,將有助於提振美國大豆價格,但也可能“影響中國從南美採購大豆的模式”。

市場份額爭奪:巴西的崛起

巴西和阿根廷已成為主要大豆供應國。Parum指出,關鍵在於“未來中國是會繼續依賴巴西,還是選擇多元化採購來源”。

StoneX首席大宗商品經濟學Arlan Suderman表示,中國在過去20年間持續投資巴西農業和基礎設施,“幫助巴西發展成為如今玉米和大豆的低成本供應國”。

他指出,隨著巴西產量不斷增長,中國從巴西的進口份額也不斷提升。如今“巴西(加上部分來自阿根廷的供應)幾乎可以滿足中國全部進口需求,而且價格更低”。

Suderman補充道,特朗普的關稅政策或許加速了這一進程,但這種趨勢本來就難以避免。由於匯率差異,新作巴西大豆一旦收穫上市,幾乎肯定會比美國產品便宜。

他還指出,在中美協議公佈前,美國大豆到岸中國的價格甚至比巴西更低,但協議宣佈後,美豆期貨價格上漲,而巴西舊作大豆反而變得更便宜。再加上中國仍對美國大豆徵收10%的報復性關稅,使得美豆在中國的價格仍高出巴西豆約每蒲式耳1.5美元。目前1月交割的大豆期貨在芝加哥收於每蒲式耳11.17美元

農民仍“被夾在中間”

一些美國農民對新協議並不感到興奮。堪薩斯州賴斯縣擁有1500英畝農田的農民Ed Hodgson表示:“我不認為中國的大豆採購量會回到加征關稅前的水準。低成本生產國會滿足中國的需求。”

他補充說,即便傳聞中的130億美元農業紓困計畫成真,“也只能讓我們撐到年底,大多數農民口袋裏不會剩下錢進入2026年的播種季。”

《華爾街日報》此前援引消息人士稱,特朗普政府考慮向美國農戶提供100億美元以上的援助。北達科他州參議員John Hoeven上月曾透露,一項類似於特朗普第一任期貿易戰時期推出的“市場促進計畫”已經準備就緒,但因政府停擺而延遲。

Teucrium公司總經理兼高級投資專家Jake Hanley表示:“遺憾的是,我們的農民實際上並沒有‘獲得’任何東西,他們仍被困在貿易戰的夾縫中,成為脆弱的受害者。”

他指出,美國與中國的貿易協議曾帶動大豆價格短暫反彈,但中國買家依舊偏向巴西大豆。“目前穀物市場正處於‘用真金白銀說話’的時刻——大豆的上漲需要現實支撐,而不是空洞的希望。”

展望未來:市場多元化成關鍵

美國農場局的Parum表示,全球大豆需求依然強勁,且其他市場正在成長。她指出,近期美國與東南亞的貿易協議正在為越南、菲律賓和馬來西亞等國打開新機遇——這些快速增長的經濟體對高品質飼料原料需求旺盛。

“多元化出口基礎,讓美國農民不再依賴單一買家,也有助於重建長期全球需求,”她說。

白宮副新聞秘書安娜·凱利(Anna Kelly)在給《MarketWatch》的郵件中表示:“特朗普總統非常關心美國農業,他採取了前所未有的措施,為美國農民爭取公平競爭環境。他在重新打開中國、歐洲、英國、日本、越南及其他多個市場的大門方面取得了成功,這將為美國農產品出口帶來長期和短期的收益。”

StoneX的Suderman指出,美國近年一直在擴大國內大豆消費基礎,以彌補失去的中國市場,但仍需要數年時間才能實現完全替代。他認為,中國的大豆採購協議有助於“填補過渡期的缺口”,保持需求穩定。

Parum最後總結道,中美之間的這次緩和是“重建貿易信任與穩定的積極一步”。

“關鍵在於確保這些承諾得到落實,讓農民能持續、穩定地進入海外市場,”她說,“穩定的市場、公平的競爭與可執行的貿易協定——無論是與中國,還是與東南亞新夥伴——都將讓美國大豆產業在長期保持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