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威爾可能剛剛又給華爾街一個新的擔憂理由

2025-10-17

本周,美聯儲主席鮑威爾宣佈,美聯儲將很快結束資產負債表縮減計畫,也就是量化緊縮(QT),這標誌著自2022年中以來持續三年多的緊縮週期即將畫上句號。

這一政策變化立刻引發了市場的熱烈反應。部分投資者認為,結束QT意味著流動性回流,將為股票市場提供強勁支撐。自2022年6月以來,美聯儲已從金融體系中抽走高達2.2萬億美元的流動性。邏輯上,如果停止這種“抽水”,市場資金面自然趨於寬鬆,股市有望受益。

然而,歷史數據顯示,事實恰恰相反。

漢聲APP

QT期間的股市表現更強

在過去20年中,股市在QT期間的表現反而優於美聯儲向市場注入流動性(即量化寬鬆 QE)期間的表現。

自2003年以來,標普500指數在美聯儲縮表的12個月期間平均上漲16.9%;而在擴表(QE)期間,12個月平均漲幅僅為10.3%。

更引人注目的是,以最近自2022年6月以來的QT階段為例,在此期間,美聯儲從金融市場抽走2.2萬億美元的流動性,而標普500指數總回報指數的年化上漲率卻達到20.9%,約為其歷史平均水準的兩倍。

這意味著,QT並沒有成為壓制股市的“緊箍咒”,相反,它與強勁的股市表現相伴隨。

“反直覺”背後的原因

為什麼會出現“美聯儲擴表時股市表現差,縮表時股市反而好”的反直覺現象?關鍵在於經濟背景。

當經濟疲弱時,美聯儲傾向於採取量化寬鬆政策,通過擴張資產負債表向市場注入流動性,期望提振經濟。然而,由於政策傳導存在滯後性,擴表期間往往恰逢經濟下行甚至衰退期,股市此時也通常處於熊市或震盪階段。


鮑威爾可能剛剛又給華爾街一個新的擔憂理由

(來源:聖路易斯聯儲、NBER、Hulbert Ratings)

例如: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期間和2020年疫情導致的經濟衰退時期,美聯儲都實施了大規模QE,但股市卻經歷了劇烈下跌。

相反,當經濟強勁時,美聯儲才有空間實施QT,從市場回收流動性。這往往意味著經濟處於增長週期中,企業盈利和市場信心相對穩健,因此股市在QT階段的表現反而不俗。

換句話說,美聯儲政策並不是直接驅動市場漲跌的“按鈕”,真正的決定因素是經濟所處的週期。QE與熊市、QT與牛市的“逆相關”,實際上是經濟基本面決定的結果。

對鮑威爾最新表態的解讀

這也讓鮑威爾的最新聲明呈現出一種“表面利好、實則隱憂”的雙重含義。

如果美聯儲決定結束持續三年多的QT,這可能意味著其判斷美國經濟未來增長將出現放緩,甚至可能進入衰退階段。換句話說,流動性重新釋放,並不是因為經濟需要“更多的繁榮”,而是因為“經濟開始不行了”。

歷史經驗表明,在經濟放緩初期,股市往往會先經歷一段調整期,隨後才可能隨著流動性擴張與政策寬鬆見底回升。也就是說,短期內市場可能面臨更多波動甚至下行風險,政策利好不一定立刻轉化為股市上漲。

投資者容易犯的一個錯誤,就是把政策信號等同於市場的直接方向。但實際上,美聯儲的政策往往滯後於經濟週期,股市則提前反映預期。QT的結束不是牛市的開始信號,而可能是經濟週期進入下行階段的前兆。

總的來看,鮑威爾宣佈QT結束,表面上似乎為股市注入了一劑強心針,但歷史與邏輯卻提醒投資者,這可能是經濟週期轉折的信號,而非單純的市場利好。未來幾個月,美國經濟數據的走向與市場的風險偏好變化,將成為判斷行情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