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金會"談判破裂背后的隱情

2019-03-01

第二次特金會的結果,像第一次一樣出人意料。只不過,第一次是達成了出人意料的成果,第二次卻是在萬眾期待之中突然破裂、草草收場。

IMG_256

特朗普金正恩會晤,圖片來源:新華網

按照原定計劃,特、金兩人將在2月28日下午簽署宣言,公布會談成果。誰知道,雙方會談延長時間后,氣氛風云突變,午餐會和聯合簽字儀式都被取消。隨后,白宮確認談判沒有達成協議。

鑒于2月27日雙方談笑風生的融洽氣氛,這樣的談判結果確實令人詫異。金融市場立刻做出反應,韓國首爾綜指收盤跌1.51%,創下自2018年10月底以來最大單日百分比跌幅。亞洲主要股市也出現回落。

根據彭博社等媒體報道,會談破裂的主要原因,是雙方都不能接受對方提出的要求。金正恩要求美國完全解除制裁,特朗普說他做不到;特朗普要求朝鮮完全無核化,金正恩說他只能拆除寧邊的核設施。

美方向金正恩提供了顯示朝鮮更多秘密核設施的證據,讓對方深感意外。美國國務卿蓬佩奧還說,美國要求金正恩"做更多事情,他沒有做好準備"。

其實,事后來看,特、金兩人乘興而來,敗興而歸,恐怕不能歸結于某一方沒做好準備。即使說沒做好準備,恐怕也應該是特朗普。特朗普身為總統,在雙方連原則性問題都沒達成一致的情況下,就親自出馬,實在不能說"功課"做到了位。

不過,也許還有另外一種可能性。這次談判破裂,不是因為雙方沒有做好準備,而是最近形勢突然發生變化,使得雙方都提高了談判價碼。畢竟,這次談判萬眾矚目,對特朗普本人也意義重大,他不可能一點把握都沒有,就輕易上談判桌。

從美國內部來看,最大的可能性,是國會加強了對總統的監督或掣肘,使得特朗普不敢輕易對朝鮮做出許諾,或者說不能輕易答應完全取消對朝鮮的經濟制裁了。

美國的權力分配與眾不同。根據美國憲法規定,國會在外交上擁有對外貿易權、明定和懲罰權,還可以與總統分享戰爭權和締約權。總統則有權在參議院建議和同意下對外締約,并有權提名駐外大使、公使以及領事。

兩相比較,可知美國憲法賦予國會的權力遠遠超過總統。事實上,20世紀以前,美國對外交涉的重心,一直在國會而不是白宮。

進入20世紀后,美國越來越多地介入世界事務,并逐漸取代英國成為世界霸主,原有的國會主導模式已經不能適應形勢。國會不得不將很多權力,如對外貿易權,授予總統去實行。總統決策效率高,能夠更及時維護美國利益。美國總統在外交上的很多權力,都是這樣來的。當然,歷屆總統也充分"挖掘"憲法條文,拓展了很多權力。

IMG_256

美國國會,圖片來源:維基

目前美國總統在對外貿易談判中,依據的是2015年國會通過的《貿易促進授權法》。根據這一法令,總統可以按照國會設定的原則性目標,對外進行貿易談判;只要協定符合相關的談判目標,國會只能投贊成或者反對,不能對協議進行修改。

總統掌握外交大權后,固然能提高決策效率,有利于美國應對瞬息萬變的國際局勢,但是隱患也隨之而來。他們有可能違背國會或公眾意愿與外國進行貿易談判,或者在談判中拓展授權。

但是,國會將權力授予總統時,也會擔心總統"不聽話",違背國會意愿或者借題發揮。

特朗普上臺以來,恰恰做出了很多讓國會"擔心"的事情,比如驅逐非法移民、修建邊境墻、宣布簽署國家緊急狀態命令等。

中期選舉以前,共和黨主導參眾兩院,還能默許"自家總統"的所作所為;中期選舉以后,民主黨重新奪回眾議院主導權,就不能再容忍特朗普"權勢沖天"了。接下來兩年,加強對總統權力監督,恐怕是眾議院的主要工作。

前段時間,眾議院拒不同意特朗普"建墻計劃",導致聯邦政府停擺一個多月,就是民主黨給特朗普的一個"下馬威"。

從各種信息來看,民主黨眾議院不僅抵制特朗普修建"邊境墻",而且對中美貿易談判、美朝核談判存在強烈擔心。

民主黨眾議院不是擔心特朗普太強勢,結束不了中美貿易戰,而是擔心他太急功近利、太寬松,輕易與中國達成協議,而不能從根本上解決美國的貿易赤字和國家安全困境。眾議院一直想將中美貿易談判的進程和結果,納入國會監控之下。

至于朝鮮核談判,民主黨沒有明確表態,但是應該與對中美談判的擔心相差無幾。民主黨更加堅持美國價值,對朝鮮政體的寬容度更低,也更擔心特朗普頭腦發熱,或為了個人政績,輕易滿足金正恩的要求。

最近這幾天,美國國會對特朗普的牽制明顯升級。

2月28日,當特朗普與金正恩會晤時,美國國會卻搞了兩個針對特朗普的大動作。

一個動作是眾議院監督委員會邀請特朗普前私人律師科恩參加聽證會,大揭特朗普的"老底"。科恩在聽證會上痛心疾首,不但承認自己犯罪,而且對前老板、現總統毫不手軟,直斥特朗普是一個"種族主義者、騙子和謊話精"。他現場提供了多份材料,證明特朗普提前得知維基解密爆料希拉里郵件、知曉特朗普大廈涉及俄國業務、曾經暗示他對國會撒謊、在資產和稅務方面屢屢造假,并確實安排過他給緋聞艷星"封口費"。

特朗普與科恩,圖片來源:Zerohedge、FX168財經網

科恩雖然沒有為特朗普增加新的"罪證",但是他在國會議員和全美電視觀眾面前,如此斥責現任總統,足以讓特朗普難堪。民主黨對特朗普的攻擊,可謂不遺余力。

國會的另一個動作是,眾議院籌款委員會要求美國貿易談判代表萊特希澤接受質詢。質詢期間,有議員向萊特希澤提問,白宮什么時候才能將中美貿易談判協議提交國會表決。這說明美國眾議院很希望將中美談判的結果,掌握在自己手中。

雖然萊特希澤回答,總統不希望將中美協議提交國會表決,但是最終結果如何,仍難以預料。如果兩國簽署諒解備忘錄(Mou),特朗普確實不需要向國會提交,但是他又明確說過,自己想要一個更正式的"合同(contract)",而不是"毫無意義"的諒解備忘錄(Mou)。萊特希澤遂即向中國代表說要簽署"貿易協議(trade agreement)"。

如果中美簽署的是"協議(agreement)",國會能做到袖手旁觀、不管不問嗎?他們對大多數"協議",可以擁有投票權的。美國剛簽署的《美國-墨西哥-加拿大協議》,就是由國會批準。而一旦國會介入,中美談判的結果,又將面臨不確定性。

美國國會在總統與金正恩談判的同一天,召開這樣兩個讓特朗普"難堪"的會議,顯然是為了向總統施壓,提醒他不要在外信口開河、頭腦發熱,超出授權簽署協議。

科恩聽證會全美直播,特朗普不可能不知道"后院起火",也不可能不知道國會的意圖。在這種情況下,他如果得不到金正恩完全取消核設施的承諾,肯定不敢答應取消全面制裁。換句話說,他此前答應金正恩的條件,很有可能"縮水"了。

對于金正恩來說,處境恐怕也有所變化。眾所周知,無論從國家安全,還是就國際關系來說,中國與朝鮮都存在非常密切而復雜的關系。雖然中國沒有參與美朝談判,但是金正恩不可能不考慮中國的感受。

IMG_256

朝鮮核試驗位置,圖片來源:中央電視臺

中國在朝核問題上,面臨著一種兩難選擇。從長遠來看,美國推動朝鮮解除核設施,不僅有利于消除東北亞安全隱患,還能帶動東北經濟振興,是一件求之不得的好事。但是,從中美關系角度來看,放任美國順暢地解決朝核,甚至推動朝鮮半島統一,又意味著政治上的被動。

在中美談判進入"深水區"的敏感時刻,朝核問題的走向對中國影響更加直接而明顯。

如果美國能夠誠心誠意,完全解除對朝制裁,讓中朝關系回到正常軌道,中國犧牲短期利益,換取長期國家安全,心理上還能過得去。可現在,特朗普一味要求朝鮮全面棄核,卻在國會牽掣之下,不能先給予解除全面制裁的承諾,情況就復雜了。

金正恩如果妥協,在得不到美國全面解除制裁保證的前提下簽約,不僅有損朝鮮的最大利益,也會讓中國的貿易談判更加被動。